——《光荣与梦想1932——1972》若干感悟
常常有NBA球员因为种族歧视而被重罚。运动员多巴胺分泌异于常人,赛场内外宣泄情绪喜欢喷垃圾话,喷着喷着就与“种族歧视”扯上关系,NBA这个商业联盟强调“政治正确”,种族歧视是NBA赛场无法逾越的一道红线,球员触碰这条红线只有认栽的份。有时候这些球员无心之言也会被重罚,甚至连一点申诉空间都没有。
最严重的是2014年快船前老板柯林斯的种族歧视言论被好友公开(有点类似明星的饭局被人录视频,王源抽烟照被发网上,于是明星的“人设崩塌”),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不仅被联盟处以250万美金的罚款,联盟还发出禁令让他不得出现在NBA所有比赛场地。快船股票大跌,赞助商也一哄而散,最终快船队被强制拍卖,球队老板易主。
公众有时候同情这些人,觉得联盟这种行为纯属“小题大做”、“矫枉过正”。但是抱怨归抱怨,牢骚之后,他们还是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这些球员明知故犯往枪口上撞,真是活该。
“政治正确”意味着球员在堕胎、同性恋、性别歧视、种族等等问题上面必须“三观正”,不能拿这些问题哗众取宠,蹭热点唰存在感。如果真有人在这些问题下套,球员可以缄口不言。反正球员只干球场上该干的事,可以试着用“下一个问题”来回避,不表态比错误的表达要好很多,总不能拿无知当有趣吧?
联盟为什么一定冒着得罪球员的风险,甚至一刀切的处事原则来执法?要明白一个事实,只有知道曾经伤的有多重,付出的代价有多惨痛,才能明白这伤疤不可揭,珍惜现在社会融合的珍贵生活。大家也就坚定一个事实,历史的倒车不能往回开,哪怕丁点的苗头都要扼杀在摇篮之中。处罚不恰当的言论,就是一个警醒作用。
最近阅读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1932——1972》了解美国相关历史,其中有个章节详细记录了1960年代这二十年期间的种族冲突。美国独立之前是英国、法国、荷兰等多国的殖民地,大量的黑人被当成种植园的奴隶被转运到这块土地。美国独立之后,南方诸州种植园主实行奴隶制,黑人奴隶是种植园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北方的劳动群众就要求废除奴隶制度,林肯总统颁布的解放宣言宣告废奴运动的最终胜利。
社会根深蒂固的观念还在。他们虽然砸掉身上的枷锁,依然没法享受到平权的待遇。例如
黑人的小孩没法附近上学,还得坐大巴车转运到指定的小学;黑人在公交车上面有指定的座位;体育赛事把黑人运动员排斥出去,尽管黑人在运动有天赋……上个月热播的电影《绿皮书》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黑人音乐博士就算取得再大的成果,他们一样被歧视,他们生活在鄙视链的末端,而白色人种心安理得享受这一切,就连美国某些州的法律也倾向于种族隔离。
黑人也在积极争取自身的权益,毕竟这些社会保障也有法律支撑,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一直想在努力改变法律不公平的判决。以1957年最著名的阿肯色州小石城事件为例,黑人根据现有法律上诉联邦法庭,小孩是可以就近上学,而白人和州政府极力反对,黑人开始示威。州长派出州国民警卫队阻止黑人学生入该校。艾森豪威尔总统将该州国民警卫队联邦化,并派出空降兵到该州, 强制推行联邦法庭决定,保护黑人儿童入该校。
罗伯特.肯尼迪在1961大选当中也在帮黑人争取相关权利而收获选票,而在解决黑人平权的问题当中,执行起来困难重重。黑人的小孩上学,都会遭遇当地学校,周边居民的抵制,几乎每一次都要派出空降部队来制止事件的恶化,每一次黑人争取到的胜利,都是痛苦的拉锯战。更严重的是,黑人也意识到不公平待遇,参与到洗劫商店,纵火街道的暴力抗争之中。联邦政府不断使用催泪瓦斯,甚至开枪才能制止这些骚乱。
1968年4月4日,黑人维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暗杀,11月总统罗伯特肯尼迪也刺杀,民众觉得争取平权无望,各地相继发生更大骚乱……这是一个美国监狱人满为患的时代,我们的教科书写满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不幸。
在最近五十年,美国也因为种族歧视发生过骚乱,但是波及面小了很多,一方面是美国人自信心也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是执法处理的手段相对透明公众,民众的怒火、仇恨很快就浇灭。但是不得不提防,这种族歧视的基因还在,很多民众都没法摆脱这些阴影,稍有放松,前辈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2008年奥巴马作为历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国人总统,一样有人因为他的肤色来进行抵制,反对他当选为总统。当时,他们这一撮人没法改变全民票选的结果。
NBA其实也是美国梦的缩影,很多名不见经传的球员在这个赛场让奇迹再此发生,这就是伟大诞生之处。因此,维护这块场地圣洁,在处理种族歧视相关言论,商业联盟报着“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好人”的处事原则办事。商业联盟是求财之地,犯不着与宏观政策相悖。
在过去的历史里,美国的社会在并非天堂,美国发生的大大小小事件都龌龊不堪,单拿经济发展来说,美国也曾经发生过海洋石油泄漏破坏环境等灾难性事件,单单清理这些油污就花费巨大成本。因过度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灾难,这些路径都差不多,但是有制度的保驾护航,事情总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最忌讳的就是原地踏步走。
再说一点题外话,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家庭的电视机数量超过一台,一家家庭也拥有多台车。很多家庭用上了洗碗机器。衡量市民的生活水平,就应该从这些解放劳动力的小物件开始,这就是生活的差距。
阅读历史也就能够理解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