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艾伦还是王哲林,这是个问题。
在参与CBA常规赛MVP投票的百余媒体人眼中,天平倾向了后者,他总得分以353对329的优势胜出。
结果一出,引发热议。其中一类分析获得了较大的关注度:组委会一共收到了113张有效选票,王哲林收到了50张首位票,28张第二位置票,19张第三位票,累计97张,郭艾伦则是41张第一选票,35张第二选票,19张第三选票,共95张。也就是说,16位媒体人根本就没选王,18位媒体人在前三位里也没选郭,这就是专业媒体的眼光吗?能不能把票选结果公布一下。
我无意猜测那些媒体人的真实想法,但我知道这是CBA采用匿名投票的必然结果。今年的CBA常规赛MVP评选,扩大了评审范围,据我了解,CBA公司一共邀请了120余位媒体人参加,最后应该是收到了113张有效票,从数量上来说,这跟NBA评委规模接近。
CBA的MVP评选采用记分制,每位评委选择 第一得票人选得5分,第二得票人选3分,第三得票人选1分。NBA早些年也用的是这种三票制,上世纪八十年代改为五票制,记分调整为10、7、5、3、1,为了增加球迷互动,2010年起还增设了球迷票,球迷的投票结果相当于一张媒体票。
NBA在评选总决赛MVP时也会采取实名制
两边目前评选规则最大的不同,是CBA采用的是匿名,而NBA是实名。后者每年的结果一出来,会第一时间公布每个记者的投票详情,因此会产生很多“花絮故事”,前些年有波士顿记者没投票给热火的勒布朗.詹姆斯,让后者无缘全票,就引发过巨大争议。
实名投票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每名记者对自己的票负责,瞎投就会受到舆论监督,而其最大的难处,就是让记者压力陡增,要不要考虑人情和维护关系,也考验他们的内心。我就认识不止两个美国同行,因为这个原因主动放弃了每年的投票,哪怕能拿到这个投票资格,本身就是一种荣誉认可,其中一位私下告诉我,因为某年没投一个球星的票,对方就再也不接受他的采访,让他很是苦恼,干脆放弃。
我理解CBA公司采用匿名投票的出发点,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相信某些同行的苦衷不比上述美国同行差。尤其是对于一些地方媒体而言,如果因为一张选票惹怒了球队,导致之后自己对家乡球队的采访出现障碍,显然是有点得不偿失。甚至,或许——我们说,仅仅是或许——也有人为了支持自己的“主队”,而采取了将第一选票投给最支持的球员,而在填写第二、第三投票选择时,也避开了其最大竞争对手的名字,创造出“一票顶2.5票”的投票效果。
事实上,今年懒熊体育依然也是投票媒体之一,我们把前三位的选票分别投给了郭艾伦、王哲林和易建联,与最终结果略有不同,但相信也是还算普遍的投票方式。
从联赛的未来发展上看,实名投票必然是CBA未来趋势,一方面是联赛透明运营的正常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增强球迷互动的必然。在这个改变过程中,希望球员能更理解媒体,球迷能理解媒体,而媒体也能够做出更公正的选择。坚持对于“公正、公平、公开”的追求,势必能让我们的联赛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