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参加世预赛最后两场战约旦和叙利亚队的比赛,几乎是中国男篮参加世预赛的缩影——中国男篮目前的现状,学美式篮球的打法只是找死,学欧洲团队篮球才是王道。
打约旦时,周琦用在NBA的打法,快速到前场,外线扔三分,败了;打叙利亚第一节,仍然如此,造成落后,后半段周琦站稳篮下打纯中锋,才实现比分逆转。
世预赛,打NBA流行的快速攻防,位置模糊的比赛,几乎都输了,赢的也勉强;亚运会上有韩德君、易建联,打三人位置明确的比赛,赢得都比较稳。
在中国篮球界,是学习美式篮球还是效仿欧洲,一直争论不休。但无数的实例一再雄辩地证明:打位置明确的团队篮球更适合中国。
20年前,到美国学习“全攻全守”的王非,让鼎盛时期的中国男篮在亚运会上输球,失去了国家队主帅的位子。这个赛季带领CBA山西队,他再次用双小外演绎他尊崇的"全攻全守",想证明给世人看他正确,但再次被现实打脸——尽管俱乐部投入巨资,球队还是上个赛季那个名次;反观辽宁队,注重三条线的层次,就获得了最长的连胜纪录。
在国家队休赛期,李楠再去美国学习,回来指挥中国男篮打约旦立即就遭遇滑铁卢;而2018年CBA赛季结束、NBA总决赛打得如火如荼之际,辽宁队的主教练郭士强却去欧洲看欧冠,广厦队的李春江带着队伍去欧洲找列强对练……这两位在CBA总决赛上碰面的名教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去欧洲——中国目前的球员适合什么样的战术,他们比谁都清楚。
NBA确实是世界篮球的殿堂,进攻行云流水、如歌似幻。20年前,王非当国家队主教练被质疑时就说“美式篮球是世界趋势”。话没毛病,只是这个趋势对中国目前的篮球水平来说,如梦似幻,从中国男篮“准一哥”周琦到那儿还打不上球来看,距离还比较遥远。
与其向着虚无缥缈的目标无畏地奔跑,倒不如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眼下的路。如果说美式篮球是研究生的话,中国篮球还是初中生,而欧洲篮球是高中生。让初中生学习高中知识、努努力,是有希望的;让初中生做研究生的题,只会让初中生不但学不好研究生,连初中生的知识都给整迷糊了。
中国不乏清醒者,比如蒋兴权、宫鲁鸣、李春江、郭士强,一直强调团队打法,谈的是学习欧洲,比赛时内线、锋线、后卫线三条线各司其职,通力配合,呈现出三条线之间挡拆流转顺畅的“小快灵”;
中国篮协高层一直也清醒者众,从国家队和俱乐部聘请外教时95%以上都是请的欧洲外教这一点,也能证明;
当然,中国也不乏追梦者,比如王非,在20年前就生搬硬套美式打法,让“中国三大中锋”处于巅峰状态时的2002年中国男篮亚运会落败。
美式篮球是基于球员极其劲爆的身体素质和人球合一的篮球技术而呈现出来的,他们搞全攻全守,快速攻防没问题,几乎每个球员都是得分、运球、抢篮板的全能型天才;
但把美式篮球的技战术放在中国男篮,你让周琦飘在外线投三分,让方硕等人去冲击篮板球就是笑话。但在美国可以,威少的身体劲爆,冲抢篮板球一样能把对方冲得七零八落。
所以,城主吐血建议姚明和李楠:美式篮球是我们美丽的梦,等几年中国篮球整体提高后再去追;当务之急是学习欧洲篮球,结合自己特点,拾起丢失已久的“小快灵”打法。
思路一变天地宽,用人导向要立即改变:一是派李楠丢下在美国学习的那一套,立即去欧洲重新学习;二是选队员时别再看谁跑得快了,世界杯还要按三条线来用人:内线除易建联、周琦外,纯5号位的韩德君、王哲林不能少;锋线除攻击型的丁彦雨航、阿不都外,策应型的任骏飞、防守型的周鹏不能少;后卫线除冲击型的郭艾伦、赵睿外,组织型的赵继伟和速度快的孙铭徽不能少。